上海的多国语言大合唱-叶澄衷的故事
多国语言大合唱
五湖四海各国外语全然融入绵软的沪语和铿锵的官话,成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音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爷叫泼茶(Father)娘卖茶(Mother),红头阿三开泼渡(Capital)。”
19世纪中叶,叶澄衷还是黄浦江上的小艄公,因为给洋人主顾捡回遗失在船舱的公文包,最终被点化成上海滩第一代民族资本大亨,为了跟洋人做生意,他开口说起洋泾浜英
语。“在我想象中,那个时代的上海到处响起不同的语言。”周兵执导的纪录电影《外滩佚事》中,夹杂着英、法、日等多国语言,“上海本身就是多元的,由各色各样不同的人
组成,世界上几乎所有族裔的人群都来过上海,据说连毛利族都曾在上海生活过。”1843年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时,登记在案的外国人为26人。英(1845)、美(1848)、法(1849)租界相继辟设,随后英美租界合并(1863),外国人来沪渐多,至1895年上海外侨已超过五千人;1899年,上海英美租界改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其后外国人数增加迅速,差不多每十年增加1万,1931年外侨总人数超过六万,此后几年保持在六七万之间;1937年之后,大批日本人涌来,上海外侨总数迅速膨胀,1942年达到高峰的150931人。那些年代,形形色色的外侨,年复一年来上海生活、工作、开厂、经商、办学、传教、出版报纸,跳舞、打猎、划船、赛马,当然还有走私、贩毒、犯罪,他们有自己的俱乐部和活动圈子,华灯齐放的夜里,觥筹交错,歌舞升平,各国鸟语呕哑嘲哳,融入浦江汽笛和大自鸣钟的交响声浪中……外侨将世界各国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带到上海,使这里成了外国气息最浓的中国城市,演绎着东西方交融的隐秘浪漫。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淘金去”是许多西方青年的美好理想;今天,相似的故事继续上演着,当世博会重新打开黄浦江两岸狭长的“世界之门”,五湖四海各国外语全然融入绵软的沪语和铿锵的官话,成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音。世博“丁力们”的上海滩 “游客们,请你们在中间排队。”中国人一眼便知,面前的讲解员是个“老外”,啧啧赞叹起他的汉语流利。丁力不明白,这简单的句子也能换得“你中文那么好”的强烈赞誉?偶尔,他会换个说法,“别随波逐流,请在这儿排队”。在游客一片“哇”声中,他颇为自得。今年7月,结束山东大学一年进修,丁力应聘为世博园德国馆讲解员。来自秘鲁的他,从幼儿园至大学,先后掌握了英语、葡萄牙语和德语,好奇于未曾谋面的华裔外公的祖国文化,2008年来中国学习中文,在“离上海两小时路程”的浙江小城金华收获了自己的中文名“丁力”,这是喜欢《上海滩》的中国朋友给的建议,贪图笔画方便,他欣然接受。他清楚地记得,为了度过金华无聊的周末,此前他已来过16次上海。在金华和济南思乡心切的他,身处上海却从不想家,“因为(在上海)我什么都有,秘鲁的饭馆有,秘鲁人有,‘外国人’有。”占地5.28平方公里,日均客流近40万,最高峰达102万,世博园堪比国外一座大城。154个大小场馆,容纳240个国家地区组织,每个馆都是一个独特的场域,汉语、英语、本国通用语在其间自如转换,很多“丁力们”都打算在上海滩工作下去。“(未来)肯定要在上海,我没有任何想法去别的地方。特别是世博会之后,我们要摘世博会的成果。”意大利馆翻译官桑德罗热爱上海的“快节奏”。“你如果想真的做事情、找新的事情做,必须来上海。这里很有动力。玩儿、工作、吃、生活,你有任何习惯、任何生活方式,上海都能满足你,给你任何方面的刺激。上海没有任何发展限制,是目前亚洲最红的不断往上跑的城市。”说起上海的好,桑德罗滔滔不绝,意犹未尽,“现在不是世博会结束就全部结束了,对类似我这样懂得怎么跟中国人沟通的人,才刚刚开始。”
洋漂族之歌
晚上9点,客人渐渐多起来了,进门时,底楼邻居大妈早已意会——侬寻三楼对哦?这是昔日法租界一条普通的旧式里弄,30出头的葡萄牙姑娘A相中了顶层附晒台和阁楼的两室户,租住3年多,周末她常邀请朋友来家做客,除了三两本地文艺青年,其余多为上海“洋漂族”,大家结识于某画廊某话剧某音乐会,活动完毕,一番“会饮”,渐渐形成今日这个“波西米亚”式的小圈子。紫色条纹窗帘散发着南欧家乡的气息,碟机里“二手玫瑰”在嘶吼,小小空间,英汉是主旋律,间或有葡、法、日词汇在流窜,奏起一曲“洋漂族”之歌……这算是A在上海的Farewell了,很快她要去台湾,只为听一门戏剧课,“是有点疯狂。”她咯咯笑起来。A热爱东亚文化,尤其痴迷电影和戏剧,除了葡萄牙母语,她精通英、法、汉、西班牙等多国语言,沟通优势调配她活泼的性格,圈合起身边小小的“联合国”:男友Z是热衷油画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日本小姐K在领馆从事文教推广;巴西舞蹈家C的德国太太N任职于沪上某设计公司,每过若干月,C出没于一些画廊空间,演出自己颇具禅味的作品;来自美国的音效工程师T曾长居柏林,4年前在上海认识了现在的中国夫人W——“下河迷仓”,一位80后独立舞者;辞去出版社编辑职务的Q与日本娇妻S共同摸索着自由撰稿人的理想生活;此外,还有从领馆跳转至商学院的西班牙姑娘、路经上海的台湾设计师夫妇,以及A的几位老乡……客人们带来了重阳糕点、日本寿司、葡式蛋挞、德国甜品,以及被外国人唤作“四川色拉”的辣味什锦菜……杯中装的是Sangria,一种以红葡萄酒兑柠檬水、调入碎切水果的西班牙饮料,深红底色,映出这座不夜城的激情。尽管爵士还不算大众,但多少和这座城市有些渊源,“就像上世纪30年代那些上海老歌,虽然是流行歌曲,但有不少爵士乐元素。”美国乐手Mike用中文介绍道。大学修完音乐和比较文学,他背着心爱的大贝司来到上海,每周两三个夜晚,他在几间酒吧演出至凌晨,今年爵士音乐节期间,他还在“百乐门”和世界第一小号手Roy Hargrove合作了一把,“爵士乐手在美国目前很难找到工作,上海的氛围很不错,我在这里有发展空间。就像我一个巴西朋友在歌里写的,这里是个大港口。” 那些不懂汉语的定居者 32岁的罗天瑞是美籍菲律宾裔,长期从事录音工作,原先定居纽约的他,“9·11”之后离开美国,与中国妻子选择了上海。
原名成忠,幼时丧父,家境贫寒。14岁到上海做学徒。17岁在黄浦江摇舢舨谋生。后投资五金业,获巨大成功。葉澄衷是葉貽銓、葉貽釗之父親。清同治元年(1862年),于上海百老汇路(今上海大名路)设“老顺记”杂货店,并经营美孚石油公司石油,后又在全国各地建立分支于上海白渡桥北堍(今上海北苏州路乍浦路东)设可炽铁号 于上海北京路设新顺记五金店 于武汉汉口开办燮昌火柴厂 于江苏苏州开办火柴厂 投资银行业(钱庄业)、房地产、运输业、缫丝业等 清朝末年,叶澄衷成为横跨商业、地产、工业、金融业等几大行业的巨商,资产超白银800万两,相当于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上海第一所中国人创办的新式学校“澄衷蒙学堂”(叶澄衷创办的第二所学校,今澄衷中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捐白银10万两创办“澄衷蒙学堂”,其同年10月叶病逝,其子续捐白银10万两。蔡元培是澄衷学堂第一任校长。胡适、竺可桢是澄衷学堂的最早一批学生。晚年热心赈济、救贫和办学,创办“怀德堂”、“忠孝堂”、“义庄”等慈善机构。从1862年开出上海第一家五金店起到1892年,三十年时间,叶澄衷这个宁波商人已拥有了十多家五金(钢铁)店、一家木材行、一家缫丝厂,二爿火柴厂、一家银行、108家钱庄、一家房地产公司(拥有地产四百多亩),并投资水上运输,拥有沙船一百多只,全盛时期,资产总额达到约八百万两银,成为上海九大实力雄厚的钱庄资本集团之一。
初到上海的叶澄衷在一家杂货铺打工,往来黄浦江上的中国水手都是些穷苦百姓,买东西专挑便宜的,叶澄衷起早贪黑,也赚不了多少钱。看着那些说着蹩脚英语和外国水手做生意的掮客,他只能在一边眼热。和洋人做生意,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当然叶澄衷并不是洋奴,列强强加给孱弱中国的耻辱,终其一生,都未尝忘却。少年叶澄衷从工钱中省出一块银元作为学费,跟一位说着一口洋泾浜英语的通事(翻译)学了一些简单生硬的英语,便操着小舢板出发了。黄浦江上更多的是那些外国货轮和军舰,外国水手买起东西来,往往出手爽快,赚头也多。叶澄衷靠着半通不通的英语,果然兜揽到不少生意。不仅如此,由于经常和洋人打交道,他的英语也开始变得流利起来。1855年,叶澄衷花两块墨西哥鹰洋买下了杂货铺那条小舢板,然后摇着小舢板,离开了他的老板。
1857年某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叶澄衷的一生。那天,有个洋行的英国经理搭乘叶澄衷的小船从浦西到浦东,下船时遗忘了一个存放巨额现金的包。叶澄衷发现了以后,便紧紧抱着那个包,守候在英国经理下船的地方,连生意也不做了。英国经理失物复得后对这个拾金不昧的十七岁少年欣赏不已,把他带到自己在浦西的公司门口,对他说,以后任何时候有困难都可以来这里找他,并且向他透露,今后几年,五金业在上海将会有大发展(来上海的轮船,需要零件来维修,造船厂造轮船,也少不了各种零件)。
之后,叶澄衷依旧每天摇着舢板到黄浦江上叫卖日用杂货和食品,但他不再以换钱为目的。他记住了洋行经理所说的那番话,每天用货物,向外国军舰和商船上的水手换取缆绳、铁锚、罗盘等船头五金,以及铁钉、工具等五金器材。1960年6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连克无锡、苏州、杭州等江浙重要城池之后,率军进攻青浦、松江两县。8月吴淞口东岸被太平军占领,李秀成挥师直逼上海。然而,1860至1862年间,太平军对上海的多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这不但没有对上海造成破坏,反而极大刺激了上海的经济发展。无数江浙财主为躲避太平军,从无锡、苏州、杭州、宁波涌入上海租界。他们的到来,带了巨额的资本,和上海经济的畸形繁荣—租界人口骤增,地价飞涨。日积月累,叶澄衷收集了许多五金器材,便趁着上海人口骤增,需求勃兴之机,在吴淞江北岸的虹口美租界,设摊摆卖。赚了一些钱之后,经过长时间的冷静思索,叶澄衷来到坐落在外滩的英国洋行,找到了那位曾经声称愿意帮助他的英国经理。
“我是来请你帮助的,”叶澄衷直截了当地说:“这些年来,我靠摇舢板和雇人设摊,已经赚到一笔钱了,可是结婚用掉一些,如今租界地价飞涨,我想盘下一家铺面房开店,资金上还短缺一些,所以……” “你不用说了,我明白。”英国经理打断了叶澄衷的话,托着下颚沉吟一番,便拉开抽屉,取出一张银票(支票),在上面填写了一个数目,递给叶澄衷,问道:“这个数目够了吧?”叶澄衷没有接过银票:“经理先生,你误会了,我不是来拉你投资入股的。”英国经理很快明白了叶澄衷的意思,他担心英国人将来会吃掉他的五金店。叶澄衷告诉他,他是来借款的。英国经理很爽快地答应了他,并且免除了叶澄衷的贷款利息,当然前提是叶澄衷的五金店要通过英国洋行进货,同时他告诉叶澄衷除了五金之外,西洋的各色油漆也比土漆更有市场。叶澄衷明白,不向英国人订货,也要向法国人、美国人订货,这个顺水人情可以做,但他不是无条件的。他向英国经理提出,从他这里订货的价格不能高于法国、美国、德国和日本洋行提供的价格。英国经理愣了一下,很快答应了叶澄衷的要求。叶澄衷这才接过了英国经理的银票。
对于英国经理来说,叶澄衷是一个非常值得投资的人。首先,贫而不堕其志,将巨额现金物归原主,说明这个人非常诚信,而且有强大的自制力,他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不贪小便宜的人,才能做大事,这一点,英国人可谓巨眼识英雄。所以他会告诉叶澄衷一些商机(五金将会有很好的市场)。同时,叶澄衷果然照他的建议,去做五金生意了,并且赚了一些钱,说明这个人有很好的行动力。拒绝入股,则证明了叶澄衷骨子里的企业家精神。
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无法颁布 (2010-10-21 15:6:30)
上海:走上翻译之路 (2010-10-19 15:7:9)
退休后的老伴翻译 (2010-10-19 12:0:36)
《安塔拉传奇》的翻译 (2010-10-19 11:4:31)
哈扎比部落的滴答声和口哨声翻译 (2010-10-19 11:3:3)
”语音到语音“ 的电话翻译交换系统 (2010-10-19 10:59:22)
非洲的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翻译 (2010-10-19 10:9:22)
赞比亚翻译的情况简介 (2010-10-19 9:1:40)
满语是从何时开始渐渐消亡的 (2010-10-18 17:29:9)
翻译问题文化交流中怎么也绕不开? (2010-10-18 15:31:46)
季羡林的经历做翻译 (2010-10-18 15:25:56)
翻译问题越流利越难翻译 (2010-10-18 15:24:40)
孔子著作的翻译和在西方的流行 (2010-10-18 15:10:37)
从广交会翻译到阿鲁族 (2010-10-18 15:5:7)
手语翻译助力聋哑被告判决 (2010-10-18 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