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人的悠闲生活
在您浏览《老挝人的悠闲生活》资讯前,为了让您的阅读体验更快乐,先给您讲个幽默的段子“我报名参加了口才训练班。第一天上课时,老师要我们先行自
我介绍,并说明参加训练班的动机。
轮到我发言时:“噢……”半晌接不下去,最后终于冲口而出,
“现在你该知道我为什么要参加口才训练班的原因了吧!” ”
我问过随行老挝语翻译阿平,他曾到上海的同济大学留学6年,学中文。学成归来后则在阿应和我家九弟合开的公司任职。他中文十分流利,而且巧的是和我第二个孩子同校同届,因而与
他顿觉亲热。我问过他老挝的历史源流。他说,据说源自印度。从民族学和语言学上讲,老挝先民或是中国西南边陲各民族的南迁?这点近年已有学者有过论证。10年前
我在广西访问过一位壮族研究所所长,他认为从语言上来讲,壮泰是同源。如今老挝语近似泰语,而泰语与壮语在相近性上接近70%,特别是古老的条词,拆开讲后发音几乎一样。
但后来泰语受马来语等语法上的影响,而壮语也受汉语的影响,大家就同源而异流了。
在甘蒙省他曲市,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老挝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朋友的真诚友谊。这里是阿应的故乡,他的父母姐姐等皆在此居住。阿应的父母是这里的望族,原先经营木材,有大
片的土地,还开有目前老挝国内最大的民营市场,占地30多亩大,据说仅摊位费每年收入达千万元以上。同时还开有加油站、酒店、木材厂、运输公司等。我与阿应父母去年在北
京见过面,听说我们要来,他们一家都十分高兴。阿应父亲叫万胜·苏松文,是越裔,也是甘蒙省的实业家和望族,今年57岁,身体近年不大好,但经济头脑仍然十分清晰,他见
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欢迎你到老挝,欢迎你带朋友到老挝,你们中国不用帮老挝什么,多带点人来老挝旅游就行了”。他说去年到中国参观八达岭长城,那么多的人排队交钱登峰
火台,真羡慕你们啊!可见其经济头脑十分敏锐。今年东南亚旅游增长迅猛,其中缅甸达39%,越南36%,泰国25%,老挝也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阿应母亲也是当地的大户,一派大
家闺秀风格,典雅而富贵,持家理财,里里外外十分麻利。阿应说,他挚爱父亲,但更崇拜母亲。他自小在母亲那里深得熏陶教化,长大后为人大度而仁爱乐施。
万胜在家中设了两次盛宴,隆重款待我们。他家是此地第一大宅,占地有20亩,约六七百平方米大的两层楼,一层大厅有500平方米大,左右两边是厢房和宴会厅。宴会荤素、生熟
搭配,十分考究。刀、叉、碗、碟,一式法式大餐的格局摆设。万胜居主位,我居主客,中老朋友分在两边,一字排开有十五六人之多。菜肴、汤水、果品依次而上,依次而撤,
仿若正式而隆重的外交场合。一顿饭吃了足足两个时辰。然后合影、依依惜别,相约再会……
目前,中国的食品、服装、纺织品在老挝已占半壁江山。西洋货在老挝也丰富众多,洋酒洋烟随处可见,价格仅是国内的1/4。在老挝,洋酒也是普通民众的常用酒类。人们经常喜
欢加冰块、苏打水和生菜香料一起享用,一顿酒可以慢悠悠地喝他四五个钟头。万象居民中大多拥有小车和独立的民宅和花园后院,街道两旁多为木质结构和法式风格的两三层小
楼。老挝法律允许私人购买拥有土地,每家每户都有大片的土地资源。在资源和土地紧缺的国人眼中,这不啻是一种奢侈。如果我们抛开纷繁的俗世,找一个宁静祥和的城市,来
感受自在和真切的生活,那么,万象则非此莫属了。
在甘蒙省那天,我们参观水泥厂和法国人、意大利人援建的高山湖泊发电站,归来的路上,我们到一个岩洞景点,这里离他曲20公里。恰巧周末,但见家家户户开着皮卡车,到林
中摊开塑料席子,一家老小席地而坐,摆上饮料,品着自己烤制的食品,或打牌、或聊天、或听耳脉音乐,悠闲自得,自然而又祥和,俨然一幅“现代民生山居休闲图”。北京来
的医学养生美容专家吕唯见了,连称妙哉妙哉,忙不迭地拍了许多照片。
刚才我们给大家介绍了《老挝人的悠闲生活》的资讯,下来给大家讲2个笑话放松一下:
笑话1
老师:“你为什么总是不洗脸?你瞧,连你今天早餐的残渣还挂
在脸上。”
学生:“那您说我早上吃的是什么?”
老师:“果酱面包。”
学生:“您说错了,那是昨天早上吃的。”
笑话2
调皮的布朗因上课常开小差,在老师的提问面前总是哑口无
言,所以被同学们称为“不知道先生”。
有一次,布朗想报复一下老师,所以问:“我看见一样东西,没
有腿,从厨房的地板上溜过,老师,你说那是什么呢?”
老师想来想去,终于说“不知道”。
布朗一本正经解释道:“那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