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的发展
王宁英在海南西线火车上当了2年列车员和8年列车长。她不无惆怅地回忆,1992年到1993年间,坐火车的人比现在多得多,当时车厢内的座位几乎被坐满。到1996年前后就很少有人坐了。铁路的老人很清楚地记得一个数字,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条铁路每年客运量为 100万人次,而如今,年客运量只是过去的1/10。
王宁英说,这几年有好多老外,尤其是日本人专门来坐这列火车。他们经常在几个小站下车,拍蒸汽机火车头。还有一些没坐过火车的本地人,专程来体验坐火车的感觉。
海南的这段老铁路因其游离于大铁路网外,日渐孤寂。在全球的蒸汽机车早已被内燃机车取代许多年后,古老而落寞的蒸汽机车依然行驶在海南的土地上,固执地展现着一种遗存。
因为有了蒸汽机车,海南迎来了一群群时尚游客,他们是蒸汽机车爱好者。
世界上有成百上千万的蒸汽机车迷,仅日本就有30万人。
王中山是海南最早陪同日本蒸汽机车迷来拍摄并体验老式蒸汽机车的日语翻译,他本人也是一个蒸汽机车迷。
对他和许多蒸汽机车迷来说,蒸汽机车最通人性,它吃的是煤,喝的是水,排出的是煤渣。道路平坦时,它会欢快地飞奔,遇上有上坡时,它会累得气喘吁吁。而且,即使是同样型号的蒸汽机车,对于它的司机和司炉来说,每辆机车都有不同的脾气,需要人悉心照料。
蒸汽机车迷们把海南的落后机车升华到即将失去的文明的象征,大力倡导保留蒸汽机车运行,保存好这种即将消失的文化。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一种时尚。
在中国的铁路史上,内燃机车取代蒸汽机车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对蒸汽机车爱好者来讲,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怅惘。
海南铁路就是在这样的孤独中散发着一种飘零,而飘零中又不经意地蕴育了时尚。这种时尚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欣赏,而是沉重。
蒸汽机车是利用蒸汽机,把燃料(一般用煤)的热能变成机械能,而使机车运行的一种火车机车。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从此开始,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蒸汽机车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
翻译行业的发展带动就业。 (2010-10-13 15:24:51)
你对日语了解多少? (2010-10-13 14:23:39)
永不消逝的电波 (2010-10-12 17:7:17)
约人“闪玩”忽然升温! (2010-10-12 17:1:45)
铸就辉煌的外事关系 (2010-10-12 16:58:26)
梁启超后代讲述梁门家风 (2010-10-12 16:42:50)
日本文学如何走出去? (2010-10-12 16:30:36)
文化部长兼翻译 (2010-10-12 16:6:53)
普通语言志愿者 (2010-10-12 11:54:3)
回看伪满洲国之建立一二事。 (2010-10-12 11:54:3)
李白来沪设立的中共秘密电台 (2010-10-12 11:39:19)
中德关系 (2010-10-12 11:36:56)
《我的日语人生》之一二。 (2010-10-12 10:32:35)
李四平人生大转变。 (2010-10-12 10:7:14)
最本角色---蒋雯 (2010-10-12 9: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