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加斯·略萨的童年和对中国巨大的影响

[ 2010年10月11日 ]
Tags:  


 现年74岁的巴尔加斯·略萨,至今创作、出版数十部小说及其他作品,其中大部分曾在国内翻译出版,被称为近年来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多

产的创作历程、多事的人生经历,也颇具谈资。本文试图回顾、剖析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人生和创作,文章难以面面俱到,但求择要。

  1 无爹的童年

  1936年3月28日,豪尔赫·马里奥·佩德罗·巴尔加斯·略萨(JorgeM ario Pedro V argas Llosa)生于秘鲁南部大城阿雷基帕,乃公共汽车司机埃内斯托·巴尔加斯·马尔

多纳多和大家闺秀多拉·略萨·乌雷塔的独子。马里奥父姓巴尔加斯,母姓略萨,所以对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新贵,我们不可以只称“略萨”,这样叫人家,既不对又失礼。若

只以姓氏呼之,应以“巴尔加斯·略萨”或“巴尔加斯”为确。

  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他未出世时便已开始。1936年新年前后,小马里奥尚在母腹,双亲却已反目。事出于妈妈孕期,爸爸竟与一德国女子不干不净,而后离家出走。但更深层

的原因也许是,埃内斯托出身底层劳工家庭,身上流着他革命者爷爷的血,骨子里仇恨贵族阶层,更受不了老婆一家对他的轻慢。总之,男婴呱呱落地之后,没有爸爸在身边逗弄

,只能在姥姥家继续啼哭。一周岁时,妈妈与公交司机正式离婚,姥爷此时奉派出使玻利维亚,小马里奥也随母一起,去了玻国的科恰班巴,并在此城度过童年。河滨加州大学西

班牙语文学教授雷蒙德·威廉斯(R aym ondL .W illiam s)曾在所著(V argas Llosa:otra historia de undeicidio,2001年)中记述,小

马里奥常问周围人,我爸在哪儿?得到的回答无一例外:你爹死了。

  姥爷要养活全家,终在几年后谋得调令,返回秘鲁西北边境城市皮乌拉任地方长官,马里奥遂在此城上教会小学,1946年再迁首都利马,首次见到生父埃内斯托。父母重修旧

好并共同生活,马里奥次年起就读于教会中学,而这时,他已经有了两个同父异母弟弟恩里克·巴尔加斯和小埃内斯托·巴尔加斯。他日后提到亲生爸爸,曾以“这位突然成了我

父亲的先生”称之,父子关系终身不睦,爸爸甚至会突然一个大耳瓜子把他搧翻在地,就像多年以后,巴尔加斯·略萨在墨西哥城的电影院里挥舞铁拳,暴揍加西亚·马尔克斯一

样。
几乎每个中国作家都从中获取营养

  拉美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影响了中国文学,当时,马尔克斯、阿斯图利亚斯、巴尔加斯·略萨和博尔赫斯四人是拉美最重要的作家,他们每个人有三、四部作品在中国,其中,《略萨全集》卖得非常好。当时,几乎每个中国作家都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获取营养。略萨的写作与他们都不一样,他最大的特色是被称为“结构主义大师”,每部小说都有不同的结构。

  我个人相当喜欢他的最早被西班牙语翻译家翻译过来的作品,如《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他首先开创不同多人异地的对话写作方式,书信、文件、日记等大杂烩结构,融合在一部小说,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他在小说形式上如此讲究,对中国作家启发很大,莫言的长篇小说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受他的影响。我早期的小说《天宫图》、《日光流年》使用不同的结构,与他对我们文学上提醒与暗示分不开。

  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拉美文学的独特性,无论作家使用什么写作形式,都与现实分不开。拉美文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关注本民族的现实。而他对现实的关注,超过马尔克斯。我觉得,现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至实归。也是让中国读者重新回顾拉美文学的独特性,重新领略拉美文学的影响力。

 苏童

  他一直被马尔克斯的光辉覆盖着

  他一直被马尔克斯的光辉覆盖着。与马尔克斯的作品相比,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不及他的澎湃、匪夷所思。略萨的写作风格接近我们的现实主义。《城市与狗》是他的成名作,还有《酒吧长谈》、《胡莉娅姨妈与作家》等作品。他有三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写作很均衡;二是创作量巨多;三是脚踏实地。

 

相关文章: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