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阿拉伯语翻译
另一个发现是沙特的高福利。当地很多人家都雇有佣人。穷人也能得到国家福利救助,衣食无忧。
中国青年报:那“意料之外”的发现又是什么?
李伟:沙特人非常尊重有学问的人,教师在他们国家地位非常高。一般来说,高中教师的月工资就能达到两万元人民币左右,大学教师待遇还要更好。如果有亲人或朋友是教师,他们会感到特别自豪。因为在他们眼中,教师并不只是职业的教书人,更是有学问的人、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学历也很重视,不论你现在的身份是什么,见面时他们总会在你的名字后面加上硕士、博士之类的后缀。
说实话,我原以为女子教育在沙特不受重视。但到了那里我才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虽然实行男女分校的制度,但沙特女性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往往学习都很好。据我了解,沙特最近在兴建努尔公主女子大学。学校位于机场附近,占地面积很大,专门招收优秀女学生。 中国青年报:当地人对中国的印象怎么样?
李伟: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制造”,我的同学经常开玩笑说我也是“中国制造”。有一次,我到一家高级酒店吃饭,发现碗、盘、刀、叉之类的东西,背面都印有“中国制造”。所以我回国时几乎没带什么东西,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带一堆国货回来。
由于贸易的关系,许多沙特人眼中中国城市的代表,就是广州、深圳这些沿海城市。对于大多数内陆城市,则不太了解。
中国青年报: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怎么样?
李伟:许多年轻人都着迷于中国功夫。同学都觉得我体育肯定非常厉害,因为他们认为我会中国功夫,能够飞起来。我到朋友家玩时,他们社区里的小男孩经常追着我问,认不认识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他们还会找我要这些明星的电话。
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非常有限。沙特的卫星频道中,关于中国的节目原来只有亚洲商务卫视,2008年中央电视台开通了阿拉伯语频道,这应该有助于更多沙特人了解中国。
中国青年报:你觉得沙特人生活得怎么样?
李伟:沙特人办事慢条斯理。他们很少明确地答应一件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再看吧,再看吧”(直接阿拉伯语翻译为“按照真主的意愿”)。校园里,基本上就我一个人行色匆匆,其他同学都慢慢悠悠的。
在国内,我们到老师办公室办事,一般都会站着。但沙特的老师会觉得我站着给他压力太大,总让我坐下,问我喝不喝茶或咖啡,然后慢慢处理他手头上的事。过了一会儿,他才会问我要办什么事。就这样,我到学校后一个月才把所有手续办好。而在沙特的其他中国同学还羡慕我,说这已经算非常快了。
我猜,他们这种习惯应该跟当地自然环境有关。沙特一年大多数时间的气候都异常燥热,室外经常40多摄氏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走路稍微快一点儿都会热得受不了,更别说急急忙忙地做事了。
沙特阿拉伯语翻译工作9年未见过女性 (2010-10-9 15:41:33)
翻译的抠和节约 (2010-10-8 16:47:46)
利玛窦的人生之路,在肇庆带来的变化 (2010-10-8 16:16:55)
中国玉器是由什么组成?法国人的研究揭露了真相 (2010-10-8 15:47:21)
沃尔沃汽车的目标和发展 (2010-10-8 15:19:51)
中国女性择偶挑剔,没房子是翻脸的原因 (2010-10-8 14:47:38)
韩语翻译的讲述:司机是朝鲜很好的工作 (2010-10-8 13:6:42)
阿拉伯语翻译成为宁夏地区的人才培养重点 (2010-10-8 11:53:34)
巴基斯坦中国救援队如何度过语言难关? (2010-10-8 10:49:1)
翻译的故事 (2010-10-8 10:21:23)
中国文学需要世界主义 (2010-9-30 17:4:42)
赫塔·米勒讲述做德语翻译和被人诬陷的经历 (2010-9-30 17:1:45)
中奥翻译界进行交流 (2010-9-30 16:55:28)
中日关系的复杂-水乳交融 (2010-9-30 16:42:55)
一位老德语翻译对成语的感悟 (2010-9-30 16: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