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数学研究所达到顶峰,国外定期翻译《数学学报》
数学所出成果,出人才的鼎盛时期
华罗庚领导的数学研究所的事业,在1956年达到顶峰时代。那一年,由于数学所人员不断增多,同时图书馆的藏书因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数学系并入北大,它的丰富期刊拨归
数学所,清华园二层的办公楼已不够用,搬到了西苑大旅社(现在叫西苑大酒店),租用了一座三层大楼作为所址。中科院还租用了另外的两座大楼,其一是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筹
备处,另一座是电子研究所筹备处,这两个所是根据1956年中国十二年远景科学规划而筹建的。华罗庚同时是数学所与计算所的两所领导人。
那一年,第一届自然科学奖的3个一等奖中,有两个由数学所的华罗庚与吴文俊获得,这使得数学所在全国名声大震。数学所添加不少新人。中科院学部委员张宗燧也从北师大
调到数学所,和张历宁、戴元本、朱重远等成立一个理论物理小组。后面3个人20多年后成为新建的理论物理所的骨干力量。戴元本当选学部委员。这再一次体现华罗庚的远见和兼
容并蓄,广揽人才的精神。
张宗燧是一个才气横溢的物理学家,数学也很好,量子力学的始创人波尔对他很欣赏,甚至邀请张宗燧到他在哥本哈根的研究所访问,并且不是一般访问学者的待遇,而是住
在波尔家中,所以张宗燧和波尔一家人都很熟。不幸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对待,愤而自杀。我曾在多个场合中提到对他的怀念,这里不重复了。
1956年至1957年“反右”之前,数学所是鼎盛时期,这里的讨论班非常之多,学术气氛很浓。不少年轻人发表的论文,也为国际上同行认可。数学老前辈熊庆来也从法国回国
到数学所工作。在他晚年还培养出杨乐、张广厚这样出色的学生。杨乐后当选中科院院士,并任第三届数学所所长。陈景润也是这个时期由华老把他调到数学所工作。全国大学有
许多教师要求到数学所做访问学者,我记忆中有谢晖春、陈奕培、严士健、齐民友、董光昌、徐绍廉等。最多的时候,访问学者人数近百人,比数学所的研究人员还多。这些访问
学者回原单位后,把数学所的影响传播到全国,其中不少人成为原单位的领导层人物。
然而由于“反右”运动,业务停止;接着“大跃进”,数学所研究大都转向应用,直到1959年才有所恢复。由于种种原因,华罗庚要求调到新成立的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一直
到“文革”开始,仅保留名义上的数学所所长。
他在科技大学期间对中国数学教育与科研事业的贡献,大家可参阅张志辉等写的《华罗庚与中国科大——龚昇、杨德庄先生访谈录》(《科学文化评论》7卷1期〈2010〉,55
-73)。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科学的冲击是非常严重的。丘成桐在一次报告会中提到过,“文革”以前中国的数学已经接近世界水平,而“文革”之后大不如前。我举出一个例子,
就是“文革”前,美国数学会组织人员选择《数学学报》的部分论文翻译为英文出版,“文革”之后不再翻译了。而美国数学会翻译前苏联重要数学刊物的论文,虽苏联解体之后
仍继续。
华罗庚
数学大师,汉族,江苏太湖西北金坛县城镇人。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元复变数函数论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主要成就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十部专著:《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 此外,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 华罗庚塑像
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文、匈文、日文、德文、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俄罗斯旅客求助,民警找来俄语翻译 (2010-9-30 9:8:29)
语言天才范伯伊滕为朋友做德语翻译 (2010-9-29 17:32:28)
特拉维夫-雅法的近代历史 (2010-9-29 17:28:13)
跨专业求职,德语翻译改行做金融 (2010-9-29 17:19:13)
喜欢上公司里的德语翻译之后 (2010-9-29 17:15:58)
人们对法雷尔的评价 (2010-9-29 17:8:9)
学术翻译出版界呼吁更高的翻译质量 (2010-9-29 17:4:3)
赫塔·米勒的作品翻译成外语的数量过少 (2010-9-29 16:53:5)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翻译者的困扰 (2010-9-29 16:26:57)
德国汉学家谈对翻译的看法 (2010-9-29 15:34:36)
德语儿童文学翻译陈俊(2) (2010-9-29 15:31:28)
德国儿童文学翻译陈俊(1) (2010-9-29 15:27:8)
翻译促进汉学的跨文化突破 (2010-9-29 15:26:3)
诺兰的情报组织架构 (2010-9-29 15:23:31)
诺兰的情报组织架构 (2010-9-29 15: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