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学家谈对翻译的看法
在您浏览《德国汉学家谈对翻译的看法》资讯前,为了让您的阅读体验更快乐,先给您讲个幽默的段子“从前,有个主人用藕来招待客人,他把藕梢切下来端出去请客人吃,却把好的那段藕留在厨房里。这事被客人发现了,便故意对主人说:“我常常读诗,曾经读到过这样的诗句:‘太华峰头玉并莲,开花十丈藕如船。’过去,我一直怀疑这诗句写得不真实,哪有像船那么长的藕呢?今天,我才相信了这诗句写得真。”主人问他:“为什么呢?” 客人说:“你看这藕,藕梢在这里,可是藕屁股那一段不是还在厨房里吗?” ”
在一个小时的交流与讨论中,嘉宾就如何保持文学生存所依赖的民族性与个性,全球化带来的兼容性与文学的独立性和民族性将保持何种关系等话题交换了意见。潘凯雄表示:“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的精神劳动,那么文学出版说到底还是一种传播。人类全球化的进程势必会加速与拓展这种传播的时间和空间,总体而言这对文学出版应该是一件好事。优秀的文学创作,无论它是出自哪个民族哪种语言,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文学出版有责任也有义务来促进这种传播而不是抵抗与地区封锁与保护。”作家毕飞宇认为,对中国来说,目前谈论全球化是幸运的,毕竟之前的封闭时间太久,而他最感兴趣的还是本土文化问题。“文化就是我身边的每一个中国人。文化可以看作一个活着的人,这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实体。”
以翻译中国现代散文和诗歌著称的汉学家顾彬在交流中更多地分享了他对翻译的看法。他指出,在过去5年中,直接从德语翻译成中文的作品越来越多,不过,问题依然存在。“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翻译,但是,作为汉学家,翻译并非是必要的一项工作。翻译工作的最大遗憾是,不被当作是一门艺术。翻译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而不是仅有一本字典就可以做到的。德国就设有专门的翻译学”。同时,他也呼吁,中国作家可以更多地学习外语。不过,在中国作家毕飞宇看来,这种看法显得有些“苛刻”。他认为,学习外语固然让生活多了许多维度,但是“作家并不是非要学习外语才能写好作品”。
又讯 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歌德学院(中国)联合举办的中德文学翻译奖战略性合作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规定,每届选择一部德语文学或文化新作,一部中国文学或文化新作进行互译并出版,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德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推动中德文学或文化作品翻译水平的提高以及翻译人才的培养。
人文社在过去58年历史中,先后翻译了歌德、席勒、莱辛、海涅等德国古典作家以及卡夫卡、里尔克、茨威格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而歌德学院(中国)一直以来致力于促进中德文学和文化交流,双方共同的志向促成了此次合作。
刚才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德国汉学家谈对翻译的看法》的资讯,下来给大家讲2个笑话放松一下:
笑话1 一个暴发资本家在一家豪华的餐馆设宴招待亲朋,庆贺一本万利。有人传说他曾吃过人,不过看他衣冠楚楚的模样,却又很难相信。一个侍者送上酒菜单,请他点酒点莱。他把手一挥,说: “先给我拿客人名单来!” 话音刚落,餐厅里已空无一人。
笑话2
时间已到中午了,主人对客人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说:“真是抱歉!寒舍无鱼无肉,不敢款待先生!”客人明明看见那后院有群鸡鸭在啄食。于是,他向主人借菜刀,说要杀掉自己骑来的骏马做菜。 主人问他:“您如何回去呢?”客人答道:“你在鸡鸭中随便拣一只, 给我骑去就行了。”
德语儿童文学翻译陈俊(2) (2010-9-29 15:31:28)
德国儿童文学翻译陈俊(1) (2010-9-29 15:27:8)
翻译促进汉学的跨文化突破 (2010-9-29 15:26:3)
诺兰的情报组织架构 (2010-9-29 15:23:31)
诺兰的情报组织架构 (2010-9-29 15:23:31)
德语翻译的人生转折 (2010-9-29 15:18:39)
德语翻译担任世博会解说员 (2010-9-29 15:14:37)
德语翻译赞叹沙特世博展馆的美丽 (2010-9-29 15:2:4)
德语QQ签名表达了蒿俊闵的生活状态 (2010-9-29 14:51:50)
德语翻译、西班牙语翻译、英语翻译企业难招聘 (2010-9-29 14:48:24)
蒿俊闵QQ上个性签名的德语翻译 (2010-9-29 14:47:13)
德国专家在德语翻译陪同下来到黄山调研 (2010-9-29 14:43:22)
专业德语翻译遭遇吃饭难题 (2010-9-29 14:40:1)
汉学家谈文学的市场功利性 (2010-9-29 14:35:55)
用德语写作的米勒 (2010-9-29 14: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