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的翻译作品呈现颓势

[ 2010年9月27日 ]
Tags:  翻译  翻译家  

在您浏览《鲁迅文学奖的翻译作品呈现颓势》资讯前,为了让您的阅读体验更快乐,先给您讲个幽默的段子“ 老师表扬了军军的作文,说这篇作文在体裁方面特别好,要同学们向他学习。明明听了不服气他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准是他爸爸教他的!”老师问:“军军的爸爸是干什么的?”明明大声回答:“裁缝!”  ”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初评阶段日前结束,7个门类的130篇(部)备选作品已全部产生。此届鲁迅文学奖的翻译作品呈现颓势,入选作品仅有5部。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说,翻译作品质量的下降,体现出当下出版行业的浮躁风气以及文学翻译行业不景气的现状。

  这次鲁迅文学奖评选,网络文学作品 《网逝》的入选让很多人欢欣雀跃,但翻译作品的颓势却让我替本届鲁迅文学奖乃至中国的文学现状担忧。文学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既要有原创的本土作品,也要有翻译的舶来作品,如果有一方面有缺憾,就如人的某条腿出了问题,走路的姿势与感觉都不会好,时间久了还会有成为跛子的危险。毫不夸张地说,翻译作品的颓势犹如让中国文学瘸了一条腿!

  很久以来,我们的文学翻译事业是严重滞后于世界文学发展的。不止一次,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炉时,我们国内绝大多数的文学爱好者还对其“不识庐山真面目”,然后就是某些出版社“临时抱佛脚”式的“急行军”,质量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我们缺乏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卓越创作能力的 “翻译家”。翻译,要面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不能“守株待兔”。更重要的是,翻译也是一种文学的创作,英语很过硬但缺乏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是不行的。细数杨绛等“翻译大师”前辈,哪一位不首先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呢?但今天的绝大多数翻译者大概是缺少这种能力的,他们只能算是“译者”。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蜀中的大将”都去写赚钱的玩意了,这翻译的苦活儿累活儿只能让“廖化”勉为其难了。

  但我们的文学曾经不是这样的,别的且不说,一场文学史上的著名论战应该可以说明一些问题。郭沫若1921年在给《时事新报》主编李石岑的信中写到:“我觉得国内人士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处子;只注重翻译,而不注重产生……一般新闻杂志的体裁也默默地表示它差别的待遇。凡是外来的文艺,无论译得好坏,总要冠居上游;而创作的诗文,仅仅以之填补纸角……翻译事业于我国青黄不接的现代颇有急切的必要”;“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此言论曾经引来鲁迅的不满和批评,鲁迅因此而写过《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一文,当时对于“翻译是媒婆”的讨论甚是热闹。虽然郭沫若有这种观点,但他和鲁迅一样都是当年中国翻译事业的中坚,在事实行动上是很重视翻译的。且不管鲁迅和郭沫若之间的误会如何,我们完全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翻译事业的兴旺,否则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争论。但是今天呢?我们如今的翻译与那时比用“退步”甚至“倒退”来形容应该不为过吧?

  郭沫若和鲁迅对翻译进行争论的上世纪20年代,是中国文学最发达、产生大师最多的时代,那时的翻译事业如日中天。可以这样说,翻译事业的势头是文学是否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我们要“送出去”更要“引进来”。看看此次鲁迅文学奖入选的5部翻译作品,数字着实可怜。我们的文学现状是什么样的呢?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有5部翻译作品获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尚有3部翻译作品获奖,而这一次不能让全部5部作品都获奖吧?翻译作品的颓势让鲁迅文学奖黯然失色,更让中国文学瘸了一条腿,这条腿什么时候能康复呢?姜伯静

 

刚才我们给大家介绍了《鲁迅文学奖的翻译作品呈现颓势》的资讯,下来给大家讲2个笑话放松一下:


笑话1        市长视察一所中学,看见一个学生手中提着一只火鸡。市长问他从哪儿搞来的。  “刚刚偷的。”学生答道。  陪同视察的校长反应很快。立刻得意地说:“看,我们教育的学生尽管有些坏毛病,但绝不说谎。”

 


笑话2

老师要求同学们把一篇一千五百字的文章缩写成五百字,下课时小毕把作业交了。老师看后问:“你是怎么搞的,四十五米高的建筑物写成了十五米,六辆汽车写成了两辆,三个人写成了一个人?……”“我可是严格按比例缩写的!”小毕答道。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