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名称的翻译之争

[ 2010年9月24日 ]
Tags:  翻译  翻译之争  


长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早在1987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直到今天,人们对长城的认识还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不久前,刚刚从长城景区调研回来的文化学者裴钰就发现,长城的英文译名"The Great Wall"其实是个错误翻译。下面有请裴钰,为我们梳理长城的文化遗产属性:主持人:为什么说长城的英文译名"The Great Wall"是错误翻译呢?目前人们对长城的误解还有哪些?裴钰:其实它并不是一个简单英文翻译的挑错,而是对长城文物保护和开发的整体性思路的反思。长城是什么呢?长城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严格定义,它属于一个历史建筑群,是建筑群的概念而并不仅仅是工程的概念,比如说有关隘、有烽火台,但是还有什么?还有生活的地方、边贸交流的地方。比如今天有一个叫做大同,山西大同,在明代的时候叫做大同镇,这个大同镇就是包括长城在内的军事边塞,是一个城镇的意思。其实在我们大家心目里长城是一样的,其实按照文化遗产的分类有五个类型,有山地景观的长城,还有平原长城,今天北京的八达岭、居庸关,这属于平原景观的长城,还有高原景观,比如在吕梁山一带的,黄土高原之上的长城也是别有特色的;还有滨海长城,浙江也有,包括今天的楼兰古城里面还有一段古老的长城叫做沙漠长城。所以作为五大景观的类型建筑群,不是简单的都是一样的。而且长城不是线状的分布,它是区域的分布和带状的分布,比如说它东西跨着39个经度,南北跨了7.5个纬度,不仅包括我们理解的西北、华北、东北,甚至包括湖北、湖南、浙江都有长城,所以总的长度并不是1万里,而是5万公里,有10万里那么长,它的总长,这个决定了什么呢?决定了我们的保护不应该是护墙,大家知道一段一公里的长城现在如果修成的话一般是要花两千万的,总长度的话需要一百亿的人民币,这样的保护是个无底洞,是不科学的。我们要按照城镇的保护,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保护,属于高原长城我们按照高原城镇来保护,属于平原的按照平原,属于沙漠的按照沙漠来保护。

  开发也是如此,开发过去讲露天博物馆,基本是城墙,一般大家一爬就可以了,但是毛主席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个“到”就是要到长城的城镇中去,去体验、去感悟、去思考、去观光,这是一个完整的旅游发展的概念,而不仅是爬两步就走了。包括奥巴马、包括里根、包括尼克松,溜达一阵,在城墙上溜达一会儿,然后觉得我到了长城。不对,奥巴马错了,尼克松也错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到长城,因为他没有见到长城的古城,他们并没有了解长城周边的很多民俗的文化。还有我们现在的长城保护条例有一个瑕疵在哪儿呢?它只规定了比如说墙体,比如说关隘,它没有规定的是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长城墙体周围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甚至包括长城地下的部分都属于长城,所以它明显是一个城镇的概念,是个town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wall、墙的概念。

  我们今天反思长城,这个定义,文化遗产的属性,就是要扭转一下我们保护的思路还有开发的思路,在以后的发展里科学的开发、科学的利用。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2.2千米。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  请添加图片说明
《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