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的翻译错误让作者伤心

[ 2010年9月24日 ]
Tags:  翻译  

《山楂树之恋》的作者艾米谈自己作品的硬伤:

关于影片中的“硬伤” “翻译是存心把外国观众雷晕啊?”———这么多“硬伤”,根本不是什么忠不忠于原著的问题。

1 英语翻译忽悠人

a、一开篇,就来了这么一个字幕:“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响应毛主席‘开门办学’的号召,全国各个学校都派出师生到农村去学习。”这里的“开门办学”被译成“build classroom in the fields”,估计是剧组人员自行翻译的,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在田野建立教室/课堂”,很忽悠人。

b、西坪的张队长在车站迎接八中师生,他举着一张红纸,上书“欢迎市八中教育革命实践小组”,下面的英语是“Welcome to the City Academy No. 8 Secondary Education Revolution Team”。这里的翻译就更搞笑了,“welcome to”是“欢迎你……到(某处来)”,这里就成了“欢迎你们到八中来”。张队长举着一个“欢迎你们到八中来”的牌子,翻译是存心把外国观众雷晕啊?

还有“八中教育革命实践小组”的翻译,我怀疑是直接扔进google里捡回来的译文,把这一部分直译出来,就是“城市学院第二(或二流)教育革命小组”,这都什么玩意啊?

2 道具简单糊弄人

静秋等人去西坪的时候,乘坐的是一辆非常现代、干净的汽车。我相信懂行的人一定能指出那种车型的生产年代,但绝不会是“70年代初”的产物。顺便说一句,整个影片里,不管在什么地方,如果有公车出现,都是这一辆,感觉很糊弄人。

3 改编失实笑死人

a、上面提到的开篇字幕,“上世纪70年代初”指的是70年到72年的三年间,顶多再加上73年,而顶职是75年才开始实行的,影片中静秋在西坪就提到了“留校”的事,提前预知了未来。

b、张队长和师生们来到“英雄树”下,张队长刚说了一句“这就是那棵有名的英雄树呢”,罗老师就喧宾夺主地把话头抢走,长篇大论讲起来。张队长刚抓住机会说了半句“鬼子在这个地方啊”,罗老师又抢过去了。这样的场面也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的,因为那时的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罗老师这样的“臭老九”,在文革期间哪里敢这么放肆地打断贫下中农的话?即便不是文革,作为知识分子的罗老师也不会这么没礼貌,几次三番插嘴抢话头。这个抢话头的情节,无论是编剧编的,还是导演导的,都很夸张。


4 台词语病雷死人


最雷人的台词来了:罗老师说:“在这棵树下,无数的抗日英雄前仆后继地在这棵山楂树下牺牲。”

“前仆后继”的意思是“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往前冲”,于是这句话就变成“无数的抗日英雄挣着抢着冲到这棵树下去牺牲”。我们家太奶奶以前教过的学生里就有人造过这样的句:“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地牺牲在革命英雄纪念碑下。”这可真是穿越啊!几十年前的小学生造的病句居然出现在我们这个影片里。影片才放了三分多钟,就已经出现这么多“硬伤”,而这些根本就不是什么忠不忠于原著的问题,都是知识错误。


张艺谋发表了类似言论,他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说:“我知道她(原作者)的说法,别人告诉我的,但不太会影响我。说白了,电影如果要拍得和原著一模一样,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不要卖版权了,二是她自己来拍。如果没达到这两个条件,说什么也没用。”于是有人欢呼说:“看!张艺谋就是这么说的!你把改编权卖了,就没权评论电影。”

张艺谋如果不想原作者评论自己的电影,他只要具备一个条件就行:不要改编别人的作品来拍。有人说《山楂树之恋》就是我的孩子,我当然不愿意别人乱改我的孩子。还有人恶毒地说:“什么样的烂女人才会卖掉自己的孩子?”我觉得说这话的人连最基本的比喻都不会。你可以说小说《山楂树之恋》是我的孩子,但电影《山楂树之恋》并不是我的孩子,我卖掉的只是改编权,而不是我的小说。小说仍然在我手里,不会因为拍了电影就变成了张艺谋的小说。有位网友用一句话砸翻了张艺谋:张艺谋如果不想原作者评论自己的电影,他只要具备一个条件就行:不要改编别人的作品来拍。最后,我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的相关内容来结束:“著作权人许可他人将其作品摄制成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视为已同意对其作品进行必要的改动,但是,这种改动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