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工船》的流行反映日本新贫困问题

[ 2010年9月24日 ]
Tags:  翻译  日语翻译  


 

  华商报:发表于1929年的《蟹工船》被重新出版,在日本近年来持续热销。“蟹工船”一词也成为日本的流行语。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翻译这本书的?

  叶渭渠:我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时就接触了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当时是满怀革命的激情来学习的。“文革”后期,我从事日本文学编辑工作之初,全国正处在“书荒”年代,只有毛著、毛语录、八个样板戏和一部小说《金光大道》。外国文学就更难翻译过来了。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负责人让我考虑日本文学有什么可以介绍过来,我当即就推荐了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等四部作品,但其中三部的译者是著名翻译家,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所以需要重新组织日语翻译来完成这项工作,就这样,我重译了这部《蟹工船》,在1973年出版了。翌年,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编写组还节选了《蟹工船》的一节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华商报:据悉,日本共产党入党人数的增加归功于《蟹工船》的流行,是这样吗?

  叶渭渠:日本共产党入党人数的增加,不能单纯归功于《蟹工船》的流行,要在政党的生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方面来探讨。日本共产党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影响下,其发展走过曲折的道路,并一度陷入了低潮。但是,此时,以一向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日本共产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关心“新贫困”问题的解决,有针对性地提出雇工的待遇和非正式雇工的合理保障要求,指出大企业和政府责任的所在,旗帜鲜明地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人权和民主主义,捍卫和平宪法,主张现阶段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推行民主改革,以“建设一个‘国民做主人公’的新日本”作为当前的奋斗目标,从而获得了劳苦大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近一年多来,每月平均约有1500人入党,其中多为年轻人。目前,日本共产党党员人数达40万人,在日本政坛上成为最大政党之一。

  玄机

  “中流社会”崩溃,《蟹工船》遇热

  华商报:据悉,日本在2008年之前,《蟹工船》的销量只有每年5000册。这本书突然畅销,有着怎样的背后故事或“玄机”?

  叶渭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政府摄取儒家“中和”的文化传统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着力于“损有余以奉不足”的国民生活保障制度——对富人征收重税,保障大众的各种福利,缩小国民收人和财富差距以及城乡差距,以白领雇员、高级知识分子和政府公务员为主体构成的“中流阶层”(即中产阶级)迅速扩大,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80年代初日本政府一份《国民生活舆论调查报告》显示,“中流阶层”号称占有日本总人口的90%;对生活满意的人达91%。舆论界流行起日本社会已经是拥有“一亿中流”。但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20年,开始转向平稳发展后不久,20世纪90年代初从出现泡沫经济,日本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教育、社会地位、贫富差距拉大,企业取消了终身雇用制和年资制等报酬体系,工人失业率急剧上升,无就业保障机制,劳动环境恶劣,每周工时超过80小时,“过劳死”人数日益增多。资本主义的三恶“萧条、失业、贫困”又凸显出来,社会陷入不安的氛围。多年来形成的“中流社会”的幻想崩溃。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正是《蟹工船》突然受到读者极大关注的重要社会背景,恐怕也可以说是其中的“玄机”吧?2008年,由多喜二文库主办的《蟹工船》读书随笔竞赛中,几乎所有应征稿的作者都把《蟹工船》里所描写的问题看做是现代的、普遍的问题,有人说,我们生活在《蟹工船》的时代,我们就在“蟹工船”上。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