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学大作品,《新教伦理》翻译出版了

[ 2010年9月17日 ]
Tags:  翻译  

 

 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织翻译并出版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成名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伦理》)的中文新译本,这是继1987年三联书店率先推出的由于晓、陈维纲等人翻译的该书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以及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台湾远流出版公司由康乐、简惠美翻译的全译本之后,中文学术界第三个《新教伦理》的全译本。有人会问,既然已有两个中文全译本出版在先,何必再要重作一个新译本于后呢?或者说,这个中文新译本有什么必要性呢?作为社科文献版《新教伦理》的译者之一同时也曾参与了当年三联版的审校者之一,笔者想就新译本与其它译本的区别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新教伦理》的几个不同中文译本源于两个不同的英文底本
  简单说来,主要是由于不同中译本所根据的两个英译本具有不同特点,新译本可以扩展读者的视野,兼收并蓄地从不同方面加深对原著的理解。上面提到的三联版和台湾远流版的《新教伦理》都是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创立者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早年的英文译本,而社科文献的版本是根据美国当代社会学家斯提芬·卡尔伯格(Stephen Kalberg)2002年新版英文译本并参照德文原文翻译的。韦伯的《新教伦理》一书德文初版于1904-1905年问世,修订版于1920年刊行。帕森斯早年留学德国就读海德堡大学,1927年他以韦伯和桑巴特论述中关于资本主义的起源争论为题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返美后旋即将《新教伦理》译成英文于1930年出版。1937年,帕森斯在其成名作《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韦伯在广泛领域中对社会学这门学科作出的突出贡献,此后韦伯的思想才开始在英语世界中传播开来。帕氏此书使韦伯由此在国际学术界声名鹊起,成为20世纪与马克思、涂尔干齐名的社会理论家、国际社会科学界作品引用率最高的思想家之一。帕氏的英译本对韦伯思想传播到国际学术界可说居功至伟,多次在美国被再版重印并被转译成不同文字在各国流传。然而,经过8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帕氏译本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它当年的出版目的主要是为了学术研究,阅读对象是针对谙熟西方人文学科规范的专业学者和在校大学生;譬如,卡氏译本书后附录的“关键词汇表”,其中既有如理性化、价值合理性、功利性地适应世界、经济传统主义一类的阅读韦伯时常见的词汇,也有一些比较生僻、易有歧见的、与宗教心理有关的术语,如力求圣化生活、见证、心理报偿、感觉、人的需求和欲望的神化等侧重内在精神领域的词汇。此外,为了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卡氏译本还将韦伯1906年访问美国返回德国后写成的“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附录书中,向读者展示了新教信仰自产生直至当时历经200多年间在美国的命运,以纠正德国人长期以来对美国社会的刻板印象。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1869年他携眷迁居柏林。后来成为柏林市议会议员。他的母亲海伦妮•法伦斯坦-韦伯是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她在1919年去世。她对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马克斯•韦伯和他的弟弟阿弗雷德和卡尔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1882年,18岁的马克思•韦伯考入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注册,开始接受高等教育。他希望专注于研究并解释西方文化特殊之处[22]。在他的研究分析里,韦伯指出卡尔文主义(或者更广泛的—基督教)宗教理想的影响成为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变革以及经济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但他也指出这并非促成发展唯一的因素。其它重要的因素还包括了理性主义对于科学的追求、加上数学的科学统计、法律学、以及对于政府行政理性的系统化、和经济上的企业。最后,依据韦伯的看法,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只不过是探索一个阶段的变革,亦即那些让西方文明突出于其它文明之外的重要特征。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