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史学的经典之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发行

[ 2010年9月14日 ]
Tags:  翻译  

 

“瑞德教授的这两卷书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崛起的历史年代和东南亚研究广泛发展的基础上问世的,在学术上有突破性的进展,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和学术特色,因而被学者称为‘东南亚史学的经典之作’”。在日前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共同主办的《东南亚的贸易时代》中文版发布会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梁志明对该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是作者安东尼·瑞德教授几十年潜心研究东南亚的结晶,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全书在立论、视角及资料的使用方面,继承了法国年鉴学派的优秀传统,特别是布罗代尔对地中海地区历史的研究方法。作者对东南亚地区不同社会状况,从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经济贸易、司法制度,到宗教信仰、两性和家庭关系以及战争模式和民间的娱乐等等都作了细致的描述与考察,许多的依据是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使读者得以透过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表面来了解东南亚整个地区文明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和各国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多样性。与一般西方学者将葡萄牙人入侵的1511年当作东南亚近代史的开端不同,作者从经济贸易史的视角,运用西方东南亚研究的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的最新成果,考察了15至17世纪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论述了这一时期东南亚社会的深刻转变,探讨了东南亚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香料出口,地区贸易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并就这些因素对宗教传播,军事进步及政治体制的变化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东南亚的贸易时代》的翻译、校对和审定十分艰巨,据两位译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和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来臣介绍,为保证译著的质量,他们不仅自己反复校对,不断修正,而且请同行、专家检验、把关,历时6年终于完成了该书的翻译工作。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 内容简介:
本书重新构筑了前殖民地时期的东南亚史,并将东南亚史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书是近年来西方对早期东南亚史研究的最重要成果。它继承了法国年鉴学派的传统,特别是布劳岱尔对地中海地区历史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所谓“决定历史”的大人物和大事件。他也非常重视运用历史的长镜头对那些推动历史变化的根本因素进行研究。
全书共人两卷,第一卷中描述了15至17世纪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衣食住行和节日娱乐;而第二卷则注重东南亚的经济从15至17世纪的转变,研究经济作物的种植,香料出口,地区贸易及城市化的进程,以及这些因素对宗教传播,军事进步及政体变化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的是,瑞德的《东南亚的贸易时代》凸显了东南亚地区在该时期世界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现代人口的飞速增长来说,过去和现在的重要不同之处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即宗教与战争。皈依宗教与东南亚其他许多方面的变迁密切相关,因此,从任何意义上来讲,它都不能被视为一个孤立的因素。例如,我们已经看到,人口快速增长的转变首先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菲律宾。这到底是新基督教价值观的结果,抑或是“西班牙和平”的产物,还是在西班牙统治下农业、卫生、宗教仪式或税收方面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从下面的情况来看,价值观的变化确实明显。据说前基督教时期的米沙鄢妇女故意把她们第三胎及三胎之后的孩子打掉,以保持小型的家庭结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基督教的影响深入巩固之后,西班牙人报道中到处是对菲律宾人的溢美之词,诸如他们的“出生率之高,令我们惊叹不已”等等。
20世纪人口普查的数据也体现了一个显著的反差:在明打威群岛、东松巴、中苏拉威西、婆罗洲高地和吕宋山脉等精灵崇拜的族群地区,出生率特别低;在多巴巴塔克人(TobaBatak)、尼亚斯人(Nias)和萨旦托拉贾人(SadanForaja)等新近皈依基督教的族群地区,出生率则特别高(Volkstelling1930;Reid1987)。如同17世纪一样,在20世纪,新教徒被安置在山谷盆地之中,形成出入方便的聚居区;这种做法大大推动了基督教化的进程。反过来,皈依基督教又常常导致由刀耕火种到永久耕作的转变。由于犁地是男子的任务,这些位于山谷盆地的居民区可能比以前的山顶村落更靠近种植区和水源区,因而大大减轻了妇女的劳动负荷。这种情况,以及随之而来的更为安全稳定的生活,极有可能是促使大型家庭出现的原因。至少在受到上述各种变化影响的地区,南岛人从精灵崇拜到皈依基督教这一变化的确提高了出生率。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