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媒体引用的《中国道》的问题

[ 2010年9月1日 ]
Tags:  翻译  

      《中国道》被一些华文媒体翻译采用,虽然带有些许褒扬色彩,但是看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仅停留在初级层面,对中国移民的谋生创业之道,赞许的声调中甚至夹杂一些暗讽。尽管这样,这篇文章还可以算是诸多西作者此类文章中,对中国移民褒贬各半、赞许有加的积极类文章。
  说到作者对中国移民的了解有些肤浅,并不是言过其实或不恭不敬,正如作者文中所言“当西班牙人的店面关了一家又一家时,中国人的店面却在悄然增长,他们对经济危机拥有完全的免疫力,不惧怕排外,也不惧怕仇视,他们兀自经营自己的小店,安安静静地在西班牙各地滋长。”作者所言正是表象。要知道,中国移民经营之道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谋生—创业—赚钱之道,如果背离这个主线,就不会有中国人万里迢迢远涉西班牙,更不会有20万中国人在此地居住、生活。
  也许是基于对中国移民的了解有限所致,作者对日后中国移民的发展做了富有想象力的假设。他说:“或许某天,你现在的小孩,将来的老板就是个中国人。而且,很确定,到你的孙子辈,中国人的生意已经无处不在,你孙子遇上一个中国老板的几率将非常之大。不像有钱的美国汤姆大叔和日本的山田大伯,他们来了,把钱留下,又走了,留下几座高楼,几间豪华的办公室,遥控着西班牙的生意,而从主管到工人都是西班牙人,该喝咖啡的喝咖啡,该偷懒的就偷懒。中国人不一样,他们来了,留下了,他们要在这里生活,要在这里扎根发展,对每一个人微笑,非常谦虚地和邻居相处,胳膊里挽着他们低调的生意经。”
  错了,不是中国移民“挽着低调的生意经”,是中国移民无法让自己高调。美国人、日本人的资本和规模,远不是几个或一个家族凑份子的力量所能比。从向海外输出资本管理大型企业,到白手起家倾尽全力打理店铺,这根本不是一个二十几年才可以完善的过程。从泛成燎原之势的食品店,到无所不在的百元店,以小博大、从细微处见长,才是中国移民的强项和特征。中国人不是山姆大叔,更不屑于山田大伯,他们白手起家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自己原本一穷二白的面貌,从而把别墅、高楼、豪华写字间等看得见的财富,搬到他们自己的根据地去。须知,对于中国移民,财富的量变改变不了他的生活习惯。因为,这是一个崇尚叶落归根、光宗耀祖的传统民族。
  为生存而奔波,似乎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生存可以延续生命,为此可以置所有于不顾。明白了这些,就不会不清楚为什么中国人开店如潮了。从西班牙最早的一家华人餐馆开始,到现如今的大规模豪华酒店。从以往每一个“卖散”者的小心翼翼,到今天遍地开花的华人酒吧。这一切,无不承载着华人中信奉的“适者生存”和“存在就是硬道理”的实用法则。
 说中国人特有的“笑容”,中国人却未必这样看。中国有句话叫“和气生财”、“笑脸迎客”,没见得哪个中国移民把客人当成“凶神恶煞”去“横眉冷对”,这种“职业化”笑脸完全是职业必须所致,如果是中国人面对中国人,没有生意的关联只能让你吃尽“冷漠”,因为谨小慎微在这里,同样是一种沿袭多年的传统。

  冷漠是什么,人人都知道。同在一个屋檐下觅食,却本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哲学处世,不但老外们看不懂,中国人自己都非常不解。早年闯荡西班牙的中国人,硬是靠一个带着另一个,一家带着另一家,坐地打拼出自己的天地,赢得的并非是别人对他的认可和尊重,而是收获西班牙人想都不敢想的成功和喜悦。

  书中有言“执着性冷而烈”,比照一下中国移民的现状,大有点茅塞顿开之意。文作者有言“我们或许会奇怪:他们怎么赚到钱的?没人知道答案,但是,不管怎么赚钱,肯定不是靠卖一欧元一件的破烂发家。”此言差矣。

  一位开了糖果店近20年的老侨民曾告诉记者“你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糖果店,它让我买了两套住家,两辆汽车,如今我居家老少都在西班牙生活,很多人仍然以此为生,这些西班牙人是根本做不到的。”文作者曾质疑华人产业扩张的秘诀何在,我想,这位老侨民已经给出了答案。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