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规范翻译从业人员2
[ 2010年9月6日 ]
Tags:
为使以上现象尽快得到改观,建议权威部门实施以下办法:
一、实施翻译从业人员资格认证。2003年,国家人事部委托中国外文局开始实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这是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是衡量一个翻译专业人员水平和能力的杠杆,目前共有英、法、日、俄、德、西、阿拉伯七个语种的二、三级(相当于翻译系列中、初级职称)口笔译考试。为保证翻译从业者的水平和能力,保证翻译的质量,有关部门应该研究,使翻译专业资格证书成为翻译人员上岗从业的上岗证,即成为执业资格证书。
实施本条建议,可从规范法律翻译入手。目前,涉外法律事务与日俱增,法律翻译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且质量要求相当高。建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相关部委共同组成调研组来开展调研工作,以便尽快推动法律翻译资格认证工作。
二、制定翻译企业注册登记和年检审核办法,规范翻译企业用人的质量。翻译企业或公司在注册登记以及年检审核时,国家工商管理部门应要求申请注册的翻译企业中从事翻译业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翻译职业资格证书或翻译系列职称证书,才予以注册。
三、适时推动翻译立法。我国是翻译大国,翻译事业和产业必将继续发展。只有通过翻译立法,才能在规范翻译从业人员资格、职业道德素质,规范翻译企业正当竞争、诚实经营、保证译作质量等方面进行强制要求。相关部门应联合组成调研组,就翻译立法进行调研,力争使翻译行业的发展更加科学、规范。
面对国内翻译人才培养现状,黄有义感慨:“过去人们认为会外语就会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高校没有真正的应用性的翻译专业,只设有外国语言和文学专业。”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2007年,15所高校获批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有语言研究和实用翻译两个分支。
一个突出的问题随之而来:师资不足。从事翻译教育的老师,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但国内这方面的人才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高校有外语专业老师,但这些老师本身并非从事翻译工作,和翻译依旧有不小差别。今年7月,2010年暑期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这也是首次举办此类培训班。
尽管低端翻译人才屡受诟病,但口译等高级翻译人才供不应求。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全国每年至少需要10万高级翻译人才,相应的毕业生却不足千人。
不过,高级翻译的培养并非易事。从事了多年同声传译的林谷说:“做同传,不仅仅是要快速流利地做翻译,更要快速理解不同文化间的背景,准确翻译。”林谷大学毕业后在英国、美国分别攻读了硕士学位,现在还保留了每天阅读大量英文文章的习惯。
从事了多年外语培训的北京环球天下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司晗说:“大部分来培训外语以留学、出境旅游的人们,往往家境丰厚,根本不可能从事翻译工作。”她所在的环球雅思学校此前尝试开展翻译课程,最终放弃。
为加大翻译人才培养力度,黄友义建议:“第一是既重视高素质的基础性人才,也注重培养应用型的实践人才;第二是要大力推进翻译市场的准入制度,把好质量关,提高总体水平;第三是要大力倡导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
业界人士认为,外国公司在外译中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他们信息较灵,关注产业动态,能够为客户提供市场调研报告类的高附加值翻译产品,而中国公司通常在这方面比较被动。但外国公司也存在收费较高、不太了解中国国情等弊病。
“进入中国翻译市场的外国公司对本土公司构成的挑战是次要的,而它们对推动本地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和市场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则是主要的,”黄友义说。
一、实施翻译从业人员资格认证。2003年,国家人事部委托中国外文局开始实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这是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是衡量一个翻译专业人员水平和能力的杠杆,目前共有英、法、日、俄、德、西、阿拉伯七个语种的二、三级(相当于翻译系列中、初级职称)口笔译考试。为保证翻译从业者的水平和能力,保证翻译的质量,有关部门应该研究,使翻译专业资格证书成为翻译人员上岗从业的上岗证,即成为执业资格证书。
实施本条建议,可从规范法律翻译入手。目前,涉外法律事务与日俱增,法律翻译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且质量要求相当高。建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相关部委共同组成调研组来开展调研工作,以便尽快推动法律翻译资格认证工作。
二、制定翻译企业注册登记和年检审核办法,规范翻译企业用人的质量。翻译企业或公司在注册登记以及年检审核时,国家工商管理部门应要求申请注册的翻译企业中从事翻译业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翻译职业资格证书或翻译系列职称证书,才予以注册。
三、适时推动翻译立法。我国是翻译大国,翻译事业和产业必将继续发展。只有通过翻译立法,才能在规范翻译从业人员资格、职业道德素质,规范翻译企业正当竞争、诚实经营、保证译作质量等方面进行强制要求。相关部门应联合组成调研组,就翻译立法进行调研,力争使翻译行业的发展更加科学、规范。
面对国内翻译人才培养现状,黄有义感慨:“过去人们认为会外语就会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高校没有真正的应用性的翻译专业,只设有外国语言和文学专业。”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2007年,15所高校获批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有语言研究和实用翻译两个分支。
一个突出的问题随之而来:师资不足。从事翻译教育的老师,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但国内这方面的人才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高校有外语专业老师,但这些老师本身并非从事翻译工作,和翻译依旧有不小差别。今年7月,2010年暑期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这也是首次举办此类培训班。
尽管低端翻译人才屡受诟病,但口译等高级翻译人才供不应求。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全国每年至少需要10万高级翻译人才,相应的毕业生却不足千人。
不过,高级翻译的培养并非易事。从事了多年同声传译的林谷说:“做同传,不仅仅是要快速流利地做翻译,更要快速理解不同文化间的背景,准确翻译。”林谷大学毕业后在英国、美国分别攻读了硕士学位,现在还保留了每天阅读大量英文文章的习惯。
从事了多年外语培训的北京环球天下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司晗说:“大部分来培训外语以留学、出境旅游的人们,往往家境丰厚,根本不可能从事翻译工作。”她所在的环球雅思学校此前尝试开展翻译课程,最终放弃。
为加大翻译人才培养力度,黄友义建议:“第一是既重视高素质的基础性人才,也注重培养应用型的实践人才;第二是要大力推进翻译市场的准入制度,把好质量关,提高总体水平;第三是要大力倡导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
业界人士认为,外国公司在外译中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他们信息较灵,关注产业动态,能够为客户提供市场调研报告类的高附加值翻译产品,而中国公司通常在这方面比较被动。但外国公司也存在收费较高、不太了解中国国情等弊病。
“进入中国翻译市场的外国公司对本土公司构成的挑战是次要的,而它们对推动本地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和市场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则是主要的,”黄友义说。
相关文章:
发布:soven2010 | 分类:翻译公司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